魏瑛慧 / 獨立策展人
這個展覽在開闢一條閱讀渠道,以西方發明的工具及攝影決定性瞬間的本質,通往中國美學思維的渠道。「此曾在」(註1)是由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意為過去存在的真實,「現此時」(註2)是閩南用語,意指現在。本展覽透過作品、影像、手札,進入創作者面對台灣風景思辯之路。
西方與東方在15世紀繪畫追求殊途,中國美學走向不求物質形似而表精神意境的價值體系。中國美學體現於山水畫,其一為長卷形式,此形式採移動式觀看,身體對應山水,是在動中產生關聯,隨著畫者的行腳,觀者隨景與畫者共同遊歷。黃文勇2009「進行中的時態─也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採用失焦(移動產生模糊)/色光變換(如真似幻)/長卷規格(身體動態連結風景)的手法表現精氣神的游離狀態。黃文勇對身歷其景的心理體驗,是在共融的狀態下以沈浸式文本述說,作者以多張影像錯位重組,創造出景色不可分割的時序(生命感),我感覺他作品中具有文學性,像小說情節一樣能撬開讀者感官,超越個體經驗。其長年以複合媒材創作,作品一貫存在身體動能,近年以相機作為啟動身體覺知的媒介,呼吸、凝神,以安靜的身體回到內在,和自情與天地為一,體驗身體邊界消逝-脫塵-生自性靈光,體現人與自然共構依存的精神家園。
楊順發的「水沒系列」觸發於寺廟前的涼亭景觀-水沒水墨!真的(物質體)與假的(影像體)兩者合一,為中國美學重要特徵,楊順發結合了東方水墨的審美核心意識,以橢圓造型、鏡面倒影手法,直指中國美學陰與陽、虛與實合而為一的整體論。其走訪海岸線的過程,意識到眼前水沒景觀直指消失中的國土,在沈重的議題下,反以潔淨輕柔的色調營造出雅緻到近於傳統文人畫的脫俗精神性,是輕且重的震撼,內蘊虛實互表,陰陽互根之哲學,單一作品採擷數以千計決定性瞬間影像格,透過運算,重組精細到肉眼無法辨識的時間差影像格,掙脫影像視覺真實,擴展精神性。 接著,我想以景觀序列切入作品審美層次。舉中國園林設計來描述景觀序列:一是客觀景物有秩序地展開,具有時空運動的特點;二是指人的游賞心理隨景觀的時空變化做出瞬時性和歷時性的反應意境序列,也就是景觀的時空審美意趣轉化爲富有層次感的意境組合,時間、空間、視覺元素結合在一起呈現信息,創建敘事、傳達情感。
楊順發得持續了解環境,精密推敲自然潮汐節奏,在老天爺賜予的有限時間置自己於汪洋流沙中,在瞬息變化環境中屏息專注凝神,然後觸發快門掃射影像!以暴風雨作品為例,「它從烏雲密佈,刮大風,下大雨,相機淋雨濕透,到最後相機秀逗,故障無法拍攝,剛好從早上11點0分拍到11點18分鐘。這18分鐘那我剛好拍了1270檔案-楊順發」其景觀序列素材,是迅捷捕捉下肉眼難以辨識的色光變化,將天空、沙洲、建築、動物等物體之色光精微變化重組為一,延續編導式創作手法,阻絕視覺性實景再現,變成象徵符號。「台灣土狗TAIWAN TO GO系列」,以土狗作為台灣精神象徵:土狗泅泳、探索、猶豫、回望、前行,強韌的生命特質面對未知,寫台灣歷史生命共同體的情感,動人而深刻。
黃文勇揉碎空間也切斷時間,以視角或者後製符號、繪畫性質感完成景觀序列。如他用數年時間造訪飽受風災的來義,待在同一地點,凝視並記錄下同一視角的景觀再重組,2021「來義秋色」對比碎石路徑,秋草異常溫潤,遠山依舊沈默佇立似綿綿吐吶呼吸,黃或黑色高彩度邊框,是觀景窗?是文明的反思?現實場景重新序列,形成一個相外之言,這相外之言,或從個人不同視角,傷逝?重生?祝願?其攝影作品融合繪畫性筆觸與抽象精神特質,又具當代藝術開放性,透過攝影,既呈現曾經存在的證據,也召喚出某種超越經驗事實的神秘特質。
兩位藝術家皆選擇了災難事件場景,驚心動魄點出人類生活模式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以美學辯證這回不了頭的歷史,當我們希望享受著短期、立即被滿足無限制的消費文化,造就出當代的景觀,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可以隔著時空對話 1967年思想家居伊·德博所寫的《景觀社會》 (註3)(法語: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註1: 此曾在:後現代哲學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對於影像紀錄的物件,脫離現場拍攝地點的再現,提出了「此曾在」的概念。
註2: 現此時: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時間詞,現在目前。
註3:《景觀社會》 (法語: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是法國思想家居伊‧德博(法語:Guy-Ernest Debord)所寫的一部哲學和批判理論的作品,最初在法國出版於1967年。
1994 美國密蘇里州芳邦學院藝術碩士
M.A in Fine Arts ,Fontbonne College, Missouri, U.S.A。